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对标国际最优最强最先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和稳定性支持机制,争取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准确凝练重大科学问题,依托重点机构和团队,发挥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培育形成合理人才梯队,促进学科交叉创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融通发展。
二、重点领域及研究方向
(一)生命科学。聚焦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基地建设。
1.生物科学前沿: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修饰、相互作用、功能及调控;糖/脂代谢稳态调控与功能;细胞跨膜信号传递;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复杂性状遗传规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危害机理与控制机制;动植物、微生物墓因组学;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等。
2.农业科学基础:重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抗逆分子基础及机制;重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爆发机理、系统控制机制及技术基础;动物遗传改良、繁育、营养代谢及高效利用基础原理与方法;动物重大疫病和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发病机制、免疫机制以及动物抗病性能形成机制;动植物生产对环境和营养需求精准参数;精准农业的信息感知;智能农机装备工程理论等。
3.食品营养与农产品安全:适合岭南人群的健康食品营养学与代谢基础;农产品品质形成与保持的基础科学与调控机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组分的变化规律;岭南特色药食两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与作用机制;农业内外源污染对环境及农产品安全影响机制;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评估基础;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绿色发展模式等。
(二)信息科学。聚焦信息科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墓地建设。
1.高性能计算与计算机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面向领域的高性能应用支撑环境;可扩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及人规模并行编程模型;大规模并行应用算法、软件与协同优化;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新型存储结构等。
2.大数据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复杂性与可计算性理论及简约计算理论;大数据分析处理基础算法与并行方法、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核心算法、异质跨媒体大数据编码压缩方法;大数据分析处理支撑软件平台与工具;大数据环境下人机物融合系统基础理论;云端协同的边缘计算结构与方法;高效能云计算、大数据云存储系统结构等。
3.网络与安全:大规模网络行为测量与仿真;超宽带媒体网络架构;软件定义网络;智能融合网络结构与方法;网络环境下系统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区块链机理;移动与无线网络安全;云计算环境的安全分析和访问控制模型;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交互作用;后量子密码体制;身份认证、安全通信与隐私保护基础;墓于白盒交换机的高效区域组网与智能运维方法等。
4.集成电路设计新理论新结构:后摩尔时代微电子中的混合集成理论和方法;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集成电路高层次综合设计新方法;新型光子集成芯片设计和实现方法;远场超高分辨光学成像机理;微纳传感器及异质集成融合理论;新型显示原理等。
5.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基础: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机器学习、知识表示与推理、自然语言处理等理论与方法;计算机视觉与柔性视觉计算;认识计算;机器人操作系统和智能计算芯片的系统结构;现代控制理论等。
6.量子科学:量子计算模型与算法、量子调控与量子模拟、量子器件原理与实现方法、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传感、量子计算机体系结构、光信息传输传感与处理新机理等。
7.信息传输与通信:探究新型光纤通信的传输极限与逼近方法;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新波段无线移动通信;光与无线融合的新型通信体制与架构;高谱效、高能效的编码传输、信号处理等新理论与新方法。
(三)材料科学。聚焦材料科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新材料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基地建设。
1.材料科学前沿:石墨烯等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内在规律;新型显示材料、固态照明材料和第三代半导体等新一代信息材料的理论和特性;材料信息学和智能化的材料设计基础;新型能源转换及储存材料应用基础;亚稳态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变形机理;多尺度柔性材料的智能化功能化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新原理等。
2.材料科学基础:新型低维材料的性能及制备原理;材料中量子态和物性精准调控机理;智能响应材料的响应机制;新型增材及应用基础;新型高效光敏材料及界面层材料、器件工作机制及系统集成;新型量子点材料应用基础;新型复合玻璃光纤材料性能调控;高功率激光增益材料特性及制备;工程材料服役性能评价;材料、结构与器件一体化制造原理与方法等。
3.材料理性设计:超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新效应器件;非常规响应量子材料的设计与物性的精确调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设计;高效光电转换材料的理性设计与可控制备基础;非传统热电材料理性设计;非晶态无机材料的材料基因设计与可控制备基础;超常环境用金属和涂层设计与性能评估;高端生物医学材料设计、加工及功能调控;生物活性物质控释与递送系统载体材料设计等。
(四)资源环境。聚焦资源环境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绿色低碳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基地建设。
1.自然资源:油气、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生物气等优势资源与稀土、稀有、稀散等特色资源的成矿规律、富集机制、高效利用关键原理;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形成机制;森林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多尺度过程祸合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
2.固体废弃物资源:废弃物处置与污染协同控制理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机制;可燃废弃物定向热转化反应机制;工业危固废物源头减排机制;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机制等。
3.大气环境:大气污染成因、有机物与核电放射性物质关键组分排放与防控机制;亚热带区域大气二次粒子与臭氧生成及动态演变机制;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细胞毒理学与流行病学等。
4.水土环境:流域生态水文及其生态功能;地表一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尺度转换机制及污染控制原理;海陆交互作用下水土祸合的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功能;城市水循环管理体系;土壤毒害物溯源以及多要素、多介质、多界面过程和揭合机制;农田重(类)金属迁移转化与调控机制;稀土与有色金属矿山污染源头控制与生态修复、电子垃圾复合污染控制与修复理论等。
5.城市群环境:城市群持续与绿色发展的关键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区域生态可持续理论及城市人工生态功能体系构建;城市群人文与自然的祸合;极端天气触发、预测与防灾减灾机制;智慧城市管网体系、绿色建筑及节能;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一代全空间资源环境数据分析理论与技术基础等。
(五)海洋科学。聚焦海洋科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海洋经济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基地建设。
1.海洋环境: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海海洋环境演变预测与监测;珠江口及热带海湾典型生态系统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海陆交互作用下的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功能;南海多时空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近海海洋环境的影响机制;近海环境问题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和气候的影响;时间空间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关联与生态反馈机理;南海特征海域深海环境及关键动力过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下的热带气旋发展与南海季风演变;南海台风登陆过程灾害评估及其对沿海海洋经济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海底地下水排泄及其环境效应等。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机制和生物制品利用原理;南海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加工理论;海洋微生物资源在药物开发及工业用酶制剂中的应用原理;热带海洋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南海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联系;南海北部浅海区域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测及可开发利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等矿产资源成矿理论,海洋能产业化基础理论等。
3.海洋工程:海上新能源装备高效能量转换机理;海洋水声通讯组网观测应用;水下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理论,海洋环境下海洋工程结构物材料与结构的性能退化机理,断裂损伤机理;海上悬浮隧道的水动力,运动和变形的流固水弹性及疲劳机理;南海环境中的多元锅合腐蚀与防护机理;海洋工程新材料的腐蚀基础与防护原理等。
4.海洋地质:南海及其周缘地质过程及其演变历程,深部结构与浅层响应、地貌变迁与海盆演变的关联作用;南海构造演变及地震灾害与油气形成机理,南海及周边地区能源与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富集机制等。
5.海洋监测:海岛与人类新型关系构建,人类活动影响的海岸动力地貌长周期演变过程及机制;海洋地震、海啸、海岸侵蚀等灾害造成发育机理与监测;南海海洋灾害关键动力过程与减灾机制;海洋遥感精细化监测信息集成;海平面上升趋势及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估;核电站附近海洋环境监测与安全应急机制;南海关键海峡通道动力过程与监控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机制;台风海洋相互作用机理与监测等。
(六)人口健康。聚焦人口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基地建设。
1.华南地区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基础: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遗传、免疫、代谢和饮食环境等致病机制和防治基础;重要恶性肿瘤的微环境、免疫、代谢、遗传和抵抗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相关新型分子标记物;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污染等因素关联机制;血液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治基础;血管稳态失衡与重构在疾病中的作用、机理与调控;神经退行性和精神疾病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理、社区人群早期筛查及防治基础;放射性等各种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致病的机理及相关敏感人群的遗传特征等。
2.华南地区重大病原微生物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基础:频发、新现或重现病原体的起源、变异与传播扩散的生物学基础及可鉴别的分子标记;相关病原体侵染宿主、致病及耐药机制和分子调控网络及可干预的新型防治靶点;相关病原体的创新疫苗、人源化抗体等生物安全防护制剂的应用基础与质量评估;应对相关病原体威胁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预防控制等生物防御技术的基础等。
3.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应用基础:干细胞干性维持、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干细胞内外环境稳态和衰老机制;干细胞在组织器官稳态维持、损伤修复与再生重建中的作用及机制;人体重要器官(肝脏,心脏等)的重塑机制;干细胞治疗临床危重难治疾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及其机制探索等。
4.生物医药新技术基础:药物疗效与毒性的生物标志物;华南地区重要疾病的药物干预新机制、新靶标和药物前体发现;精准化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新方法及安全增效方案;基于分子分型-靶标的个性化药物筛选体系;基于基因多态、结构多态的个性化药物设计;基于疾病动物模型的功能评价与成药特性等。
5.医药现代科学基础:岭南药用植物等生物资源活性先导物的筛选及药理学机制;岭南大宗常用或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合成途径及分子机制的解析;中医药的现代科学机理和复方精准用药基础;中医针灸的现代科学机理以及其他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疑难病的机制;中医湿证的生物学基础及有效方药对重大疑难疾病干预的疗效机制;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的理论模拟及实验;中医治未病的标准分类的生物基础等。
(七)工程科学。聚焦工程科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工程技术等广东特色制造业的共性基础问题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基地建设。
1.重大土木与建筑工程:亚热带服役环境下工程材料及结构的损伤及灾变行为;亚热带环境下重大工程服役性能的发展与演变;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城市绿色建筑与物理环境的演变机理与调节方法;重大能源工程结构及材料的性能退化、灾变监测预报等。
2.先进电子制造: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装备;面向光电芯片及器件的微纳结构制造新原理和新方法等。
3.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核心控制系统与关键零部件制造基础理论;复杂环境人机协作安全风险辨识理论与方法;电动汽车与无人驾驶系统设计、制造、功能安全设计与验证方法和理论;面向运载轻量化的大型热塑制件短流程成型基础理论;面向大型装备原位修复与再制造新方法与新原理等。
4.新型能源系统:基于先进热力循环的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利用系统;复杂祸合多能源大系统稳定控制新方法;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中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新系统等。
(八)数理与交叉前沿。聚焦前沿交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迫切需求,开展如下研究及相关平台与基地建设。
1.数理基础:微分方程中的分析、几何与代数方法;随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高维/非光滑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方法;超常条件下固体的变形与强度理论;高速流动及控制的机理和方法;光场调控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引力波物理;冷原子新物态及其量子光学;等离子体多尺度效应与高稳运行动力学控制等。
2.理论突破为目标的交叉前沿:催化化学理论与方法;地球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知识;化学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驱动机制;水生态系统与水质水量变化交互影响与调控;理工(医)融合的合成生物学、生命大数据、绿色制造基础;脑神经连接与活动图谱的高分辨可视化;脑认知神经环路的运转机制和信息处理过程;人工智能算法、人机交互系统和类脑存储技术基础;量子科学为基础的先进光子微纳结构与新型二维层状材料光电融合新物理;高分辨率光探测图像阵列的像素串扰机制;单分子、生物大分子和单细胞的精准测量、表征及操控;智慧城市交通管控前沿理论与方法;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等。
3.应用导向为目标的交叉前沿: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芯片与器件封装关键工艺与装备重大科学问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理论;虚拟现实与增加现实;大科学装置前沿理论;基于机体和群体数据的精准医学应用基础;工业、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高性能宽波段光探测材料、界面和器件结构的设计以及工作机理;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决展的新战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岭南自然人文体系等。
4.其他交叉前沿: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学科交叉和领域融合的深入,出现的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交叉前沿基础科学。
三、申报内容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切实减轻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工作量,将采用项目预申报制。预申报项目通过专家审核评估后,再报送详细的实施方案等材料。
预申报材料分两部分,各自作为独立的材料报送:
(一) 科学问题陈述。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提炼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突出前沿性、基础性、原创性等。内容不超过3000字,须提供中文、英文两套版本,中英文要保持一致。特别注意:只讲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原创性科研内容,不得出现项目承担单位和申报人相关信息。
(二)实施方案要点。围绕上述科学问题,重点阐述研究基础、团队组织、思路方法、预期产出、阶段性目标、实施条件等,内容不超过3000字。
四、工作流程
(一)项目选题报送。
(二)项目选题咨询评价。
省科技厅组织开展选题咨询评价工作,重点对所陈述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内容初审和同行评价,初步遴选出意义重大、原创性和引领性强的优秀备选项目,并反馈专家意见建议,促进科研团队完善科学问题的凝练和聚焦工作。
(三)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论证。
遴选出的优秀备选项目需进一步报送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意义、研究内容、思路方法、预期成果、基础条件、团队组织、时间进度、经费预算及相关证明材料等。经形式审查合格的,由省科技厅委托项目依托单位组织高水平专家进行论证,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国际同行专家参与会议评审或函评。
(四)项目综合评议。
省科技厅组织成立基础研究战略专家顾问委员会,对经过论证的重大项目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科研组织工作。
(五)立项和实施。
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对通过综合评议的重大项目予以立项和经费资助,依托单位和科研团队按相关要求签订报送任务书等材料,并启动项目研究工作。
五、实施周期与资助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5年,资助强度为3000~5000万元/项,资金可分批次拨付。坚持对标国内外一流水平,突出原创,注重质量,宁缺毋滥,根据项目组织及预算情况择优支持一批重大项目。
六、申报条件要求
(一)重点依托单位:
1.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的优势科研机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有基础研究实力的中央驻粤机构、省属科研机构和龙头骨干企业等。
2.广东省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经评估获优秀等次的省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3.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已进入及有潜力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的高校。
4.港澳地区高水平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二) 重点依托团队:
1.牵头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及其他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的团队。
2.近5年省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团队、承担“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类)的团队。适当支持近年在粤两院院士申报候选人专家或新引进的高水平团队。
3.鼓励与国内外一流团队合作,支持境外国外科学家参与项目申报。
(三) 符合条件的重点依托单位应加强组织引导,确保遴选出高水平的项目选题和科研团队,申报项目原则上不超过3项。项目的牵头及参与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鼓励联合国内、港澳、国际一流团队共同申报。
(四) 项目负责人主要是来自于上述重点依托单位(团队)的学科领军人物,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从事学术活动,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杜绝只挂名不实质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同时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兼顾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 鼓励我省申报单位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的合作申报。联合申报的项目,要能带动相关资源向省内集聚,有利于提升我省基础研究水平,项目的组织实施机构、科研团队、财政资金使用、相关成果产权须主要在广东省境内。
(六) 港澳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按照本方案和有关制度规定办理。
七、联系方式
1.业务咨询电话:020-83163881、83163885
联系人:王依莉
2.网络申报技术支持:020-83163338
上一篇: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下一篇: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