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张耀华(右四)在亿和控股成功于香港联交所上市现场。
▲2019年8月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孙喜田(中)向张耀华(右一)授予粤港澳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主席牌匾。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很庆幸自己身处这个飞速发展的伟大时代。我在深圳制造业摸爬滚打超过25年,参与并见证深圳制造业不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未来仍将初心不改、奋勇向前,继续尽自己所能为深圳乃至全国制造业贡献力量。
张耀华
1972年出生于广东宝安,本科学历。现任政协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亿和控股执行董事兼汽车集团总裁、深圳市亿和精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粤港澳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主席、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执行会长。2004年被评为“深圳市机械行业杰出人物”,2006年被评为“中国名优数据库优秀企业家”,2011年被评为“深商风云人物”,2013年被评为“深圳市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2017年被评为“深圳百名行业领军人物”。
口述时间
2019年7月26日下午
口述地点
亿和(石岩)科技工业园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叶洋特
实习生 陈春阳
壹
1993年我21岁,在很多人绞尽脑汁要找个“铁饭碗”,或忙于其他“赚快钱”的行业时,我认真考虑后决定扎根制造业,踌躇满志要开创一番事业。
意外发现商机说干就干
我是土生土长的宝安本地人,小学和中学分别毕业于南山小学和南头中学。我记得九十年代初,以生产办公自动化设备闻名的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开始陆续把生产线搬到深圳。当时我家里有一些农民房用于出租,不少这类企业的高管或来深圳考察市场的人员就住在出租房里。
有一次我跟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租户聊天,他是任职于日企的高级工程师,来深圳了解市场环境。他告诉我,日本OA(办公自动化设备)企业理光在深圳设厂后,美能达、东芝、佳能等企业将陆续进入珠三角,会催生一批五金及模具制造企业,如果把握时机给这些企业做配套模具一定很有赚头。
虽然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但我意识到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说干就干,我拿出在学生时代积攒下来的10多万元,再加上家人的支持一共凑了40万元,准备和这位台湾同胞一起合作办厂,双方各占股50%。
1993年,我们跟南山西丽村委租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厂房,雇用10多个人从事简单的五金来料加工,并将工厂取名为亿和模具厂。那年我21岁,在很多人绞尽脑汁要找个“铁饭碗”,或忙于其他“赚快钱”的行业时,认真考虑后我决定扎根制造业,踌躇满志要开创一番事业。
公司头两年一直在亏损
我们创业初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因为当时很多OA企业的配套企业,也跟随客户来到中国,市场竞争环境很激烈。亿和只是刚成立的小公司,不但没有名气而且设备档次低,更不具备生产高精度模具的能力,只能从配套企业手中拿到二手甚至三手的订单做代工。不仅如此,我们在做低端模具的同时,还要负责模具的维修,经常是今天赚到的钱还不够支付明天的维修费。
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亿和成立前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当时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连金额并不多的厂租都交不起,足足拖欠了半年租金,有段时间厂房还差点被房东上锁。大家都很苦恼,希望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亿和不再跟在别人身后捡饭吃。
一次偶然的机会,客户的一番话让我找到了灵感。他说:“模具是印钞机,配套零部件产品是印出来的钞票,你们有印钞机为何不印钞票呢?”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模具是产品之母,但单一做模具不可能让企业迅速壮大,生产配套零部件才是出路。我们迅速转变思路,亿和很快就有了起色,而资金刚刚开始宽裕时,我又毫不犹豫购置一批先进设备,继续提高生产水平。
产品获世界500强企业青睐
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后,我们又遇到如何争取高质量客户的难题。1994年底,得知日本美能达在中国香港的子公司,将开始选择非日本企业作为配套商时,我们第一时间赶到香港,希望能够拿下这个订单。谈判过程非常困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争取下来后,我们却发现这是一笔几乎没有利润的订单,而且生产过程中还要被客户全程跟踪。
但综合考虑之后,我认为这个订单值得争取。因为这不仅是进入该行业世界500强企业一级供应商体系的机会,而且通过客户全程跟踪,能够帮助亿和快速建立起规范的生产及品控体系。
最终,亿和产品的品质、价格和交货速度都得到美能达的认可,经过一段时期的商业信用考察,我们终于成为美能达指定的配套企业。与此同时,其他很多顶尖OA企业也陆续成为亿和的客户。
就这样,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优化设备、提高技术,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懈努力得到了回报,我们得到越来越多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逐步结束以赚取微薄加工服务费为主的单一模具生产模式,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贰
内忧外患让我从百万富翁变成百万“负翁”,被晾在商海的“沙滩”上。但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劲头,我们不仅成功摆脱危机,还拉开了亿和产业布局、转型升级的序幕。
企业再次遇到重大危机
找准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后,亿和像“滚雪球”一样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1996年,亿和模具厂的员工发展到400多人,年产值将近一千万。
然而,商海浪潮,往往风高浪急。
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候,我和合作伙伴在经营理念上发生分歧,没办法再继续合作。为了保住公司,我四处找亲戚朋友借债,最终全数买下另外50%的股份。
在动荡的过程中,亿和很多市场与研发骨干开始流失,员工从400多人到剩下不足100人。更惨的是,我们还欠了供应商几百万元的货款。内忧外患让我一下从百万富翁变成百万“负翁”,被晾在商海的“沙滩”上。
度过危机后拥有更大梦想
虽然情况很危急,但绝对不能轻易放弃!全盘接手亿和后,我们认真分析后决定立即着手解决三大问题。首先要处理欠供应商的几百万元外债,我亲自上门跟供应商解释,请求他们宽限时间。因为在之前的合作中,亿和一直很讲诚信,很多供应商答应可以分期付款。我也遵守承诺,在两年内还清了所有欠款。
然后,我们又大刀阔斧地砍掉多余的业务,只专注办公自动化设备零配件的生产,通过纵向深耕细作,让亿和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我们开始专注高端精密模具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逐步明确为世界500强办公设备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发展方向。
解决债务危机、明确转型方向后,还要想办法稳定人心。我们把留下来的近百名员工集中在一起,把企业遇到的难处如实地告诉大家。我坦诚地跟他们讲,愿意留下来就是对企业和我个人的认可,但要跟公司一起共渡难关。如果考虑过后选择离开我们也表示理解,该发的工资分文不会少。
在公司举债的情况下,任何的承诺都是空白的。只有绝对的信任,这些员工才肯跟着我这个几近破产的老板。直到现在,当初近100名员工中还有20%左右留在亿和,其中7人担任了集团经理以上的高管职位,成为企业的骨干。
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亿和再次成功度过危机。在那之后不久,我的亲兄弟也加入亿和跟我一起创业,在三兄弟的共同掌舵下,亿和逐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盈利逐渐增多、资本不断积累、市场需求演变,亿和拥有了更大的使命和梦想,希望提高核心竞争力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从此,亿和拉开了产业布局、转型升级的序幕。
叁
创业容易守业难,对于制造业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主动求变、积极转型,制造业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打造稳定的生产制造基地
对于制造业来说,要想长久坚守,必须要有稳定的生产制造基地。为此,我们在宝安石岩购得100亩土地用于厂房建设,2002年亿和首个自有生产基地落成投产,并成立一家金属公司。这是我们第一个稳固的大本营,从那以后,亿和在宝安扎下了根,同年公司全年销售额正式突破一个亿!
在公司稳步发展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不可预测的风险,如何做到基业长青?通过研究,我们决定遵循“群策群力、共创辉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理念。不久后,亿和开始拓展其他业务领域,成立了一家塑胶公司。
公司上市实现华丽转身
2005年,亿和迎来历史性转变。
那年5月11日,拥有一个工业园和两家子公司的亿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完成从“亿和”到“亿和控股”的华丽转身,从此迈开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相结合的步伐,揭开亿和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我记得从决定上市到最终成功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让很多同行感到非常诧异。当年大概有80家企业一起申请上市,但大多数都没通过审核。亿和则凭借简单清晰的股权结构、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真实完整的客户名录达到上市要求。
上市之后,我们逐步拥有了丰富的融资渠道、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的财务体系,很多行业优秀人才开始在这里汇聚,不断增强我们的技术和研发实力,亿和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
借助资本力量和内在实力,我们不断开疆拓土,以几乎每年新建一个工业园的速度努力向前,现在我们拥有11个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占地面积超过2500亩,旗下有30多家子公司,打造出独特的“亿和模式”。
抓住汽车行业发展机遇
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亿和的业绩也出现下滑。为了渡过难关,我们又开启新一轮转型升级。
通过全面推动自动化升级改造,我们从传统“人海战术”向无人车间和智能生产转型,让部分生产工序实现无人化,从而降本增效。然后,从简单加工制造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和整机组装转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并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转换发展引擎,进入高增长的中国消费品市场,尤其是汽车市场,降低公司对办公自动化设备市场的过分依赖。2011年,我们以6100万元收购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汽车产业。很快我们又在武汉获得占地面积500多亩的工业用地,进一步布局汽车产业,通过为汽车品牌提供零部件生产和焊接服务拓展市场。
从那时起,亿和正式形成两大产业齐头并进的格局。这次策略性产业调整为亿和注入强大力量,我深刻意识到只有主动求变、积极转型,制造业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在两大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未雨绸缪,将目光瞄准智能和健康产业,逐步推动亿和打造自主品牌。
肆
无论曾经、当下或者未来,我们都是初心不改、奋勇向前的追梦者,将坚持不懈为深圳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添砖加瓦。
见证深圳制造业发展演变
多年来,亿和在危机中成长、在转型中升级、在改革中蜕变,参与整个过程让我有幸见证深圳制造业的发展演变。2009年,我在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担任会长,致力于推动整个行业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目前协会拥有1500多家会员企业,涵盖智能装备、先进制造、精密模具等领域,是了解深圳先进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培养制造业后继人才,从2010年起我倡议发起“1对1”捐资助学活动。亿和以身作则,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亿和奖学金”。我们希望激发更多人才投身深圳高端制造业,为实体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亿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可以说是深圳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亿和的成长离不开深圳这块创业热土,我们起步之初就得益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政策,政府为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一直以来,深圳都非常重视实体经济,陆续出台支持制造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助力深圳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很庆幸身处这个伟大时代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我上小学三年级以前没有穿过鞋,穿的衣服也是大哥穿完给二哥,二哥穿完再给我。那时候从现在的南山到罗湖坐车要两个小时,深南大道还没建,到处都是沙土和土路。短短40年,深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很庆幸自己身处这个飞速发展的伟大时代。
敢为天下先是深圳的城市性格,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深圳缔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在敢拼敢闯的大环境下,谁抓住机会并拼尽全力,谁就能获得成功。当年踏出的勇敢一步彻底改变我的人生走向,回头看看我在制造业已经坚守超过25年。
“我们是一群追梦的人……每一刻都在追求卓越。”这是我们企业之歌《追梦者》中的一句歌词。我内心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曾经、当下或者未来,我们都是初心不改、奋勇向前的追梦者,将坚持不懈为深圳乃至全国制造业的发展添砖加瓦。